微博营销与微信营销的区别

aolekeji 4年前 831浏览 0评论

有人说过,流行刷微博的时候就有那种微求职,微信这个算不了什么。但是我需要说的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微博时代的求职是一种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如果你做得比较好的话是能够让很多人看到的,但是,如果你在河南而企业在海南,这就无法达到工作的目的。

微博营销与微信营销


    微信是,你关注我,我也关注你,这样你才能看到我并且和我对话,这就是建立在一个圈子的基础之上的。

    微博是,我不关注你,你也不关注我,我们仍然互相能够看到信息,这种功能上的设定直接导致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把自己的求职发出来,在微博上展现,第一点是会被一些你不希望看到的人看到,隐私得不到保护。比如,刚发个想跳槽的微博,老板看到直接把你炒了;刚发一条要出轨的微博,老婆过来直接跟你离了。

    但是如果在自己私密的朋友圈里,你受到的“精准关注”会更多,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并且,微博大多数是和邮箱号码绑定,虽然很多人会用实名微博、认证微博,但是有很多“僵尸马甲”存在,微博号是否和求职者的真实身份相符,这个就无法保障了。而微信一般都是与用使用了几年的QQ号绑定,并且在寸步不离的手机上登录,这是一种对人身份的绑定。另外,微信的群聊也能够方便企业开展多人、多次的集体面试。

    无论如何,人们的求职习惯在悄然间被微信所改变,尽管在当下它还无法完全代替其他招聘形式,但是它和传统的求职媒介平台相呼应和配合,丰富了人才集结分配的整个体系,也让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关系变得更加扁平化。

    精准匹配、流程快捷、信息私密,微求职正在以它独有的形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改变,也许未来你会因此而不再与你心仪的企业失之交臂。

    前程无忧VS智联招聘,微信决定胜负

    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在讨论着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的孰优孰劣,不过就像所有的老对手企业一样,大家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但是大众是哪个都不能缺。你爱喝百事可乐,但是你觉得你喝的可口可乐真的比百事可乐少很多吗?在饮料上我们受到了很多供应商铺货以及打折促销的影响,不可能完完全全忠于一个品牌。在求职过程中的途径也是,在我刚刚毕业的那阵子,智联招聘的几个广告很有意思,进入网站之后也觉得整体的蓝色页面很干净,我个人倾向于智联招聘,但是又知道前程无忧上面有很多的雇主在等着,我总不能不去那边投简历吧?

    作为招聘机构,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在做微信上面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收入是多少是由“粉丝”的数量来决定的。不过在这方面,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作为上市公司,前程无忧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它的第一目标是需要盈利,发展方向也是“利益为王”,因此前程无忧在各个方面都是一切以盈利为前提,尽可能地压缩运营成本,包括在页面上的策划和改进也似乎并没有投入大成本,事实证明在招聘行业普遍亏损的前提下,前程无忧保持盈利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也的确做得很好。

    而智联招聘则将精力用在了产品和如何维护用户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产品为王”。在近几年里,智联招聘在产品和研发人员上面投入越来越大,引入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并且在网站技术升级和硬件改造方面投入了千万级别的费用进行逐个模块的改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智联招聘上面投递一个简历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类似职位直接在下边列出来等着你挑选,而在前程无忧上就是投完简历就算完了,没有后续的跟进,就这一点来说,前程无忧就在用户体验上落了下乘。我本人测算了一下,同样是在北京投递创意总监职位,在智联招聘上3分钟能够做完的事情,在前程无忧上面需要5分钟左右,这有可能是我本人手速的问题,平时LOL打得少,APM(手速,每分钟操作次数)比较低,但是仍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关注智联招聘的人会发现,从首页、简历中心、特色专题、搜索服务以及企业和职位页面总会有些微的调整,一方面让职位搜索和简历搜索更加准确、快捷,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了求职者和职位之间的匹配度,这更多的是站在求职者的角度在做产品做创意。

    在微信的角度上更能够说明问题,两家都是老江湖,虽然路数有点不同,但是都明白微信是能够赚取客户最好的手段。不过这两家的做法却是差别很大,首先你在微信公众平台里面搜索前程无忧,会发现各个地方的前程无忧,地域很分散,“南京前程无忧”、“前程无忧杭州”、“前程无忧微导航”……不光没有品牌化推广的微信号,而且连各地的名字都很不统一,并且LOGO的组合形式让人感觉这根本就不是集团化在运作,更像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最让人觉得心寒的是,难道你就不能认证加“V”一下吗?无论是招聘还是求职,首先你必须要让人相信你。

    反观智联招聘,搜索一下就会看到除了总账号以外各个地方还会标明“智联招聘北京分公司”、“智联招聘上海分公司”等诸如此类,LOGO统一并且都通过了微信认证,这样就高下立判了。点击关注之后智联招聘的账号里会设计三个主要功能——就业位来、求职神器、智哥社区。

    点击进入“就业位来”后,直接是当期的专题页面,会根据时间的变化更换“年后招聘”“毕业招聘”“专场招聘”等专题。“求职神器”里面则是直接给了求职者两个选择,一个是下载智联招聘的APP,另外一个是通过手机登陆智联招聘网站,将求职者从微信直接转化到自有网页或是应用上,就像之前说过的土曼微信朋友圈转发最后会向着PC端转化流量。说到这里需要提的是,让你关注微信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还需要让你成为它的忠实“粉丝”,所以需要以APP或者网站等等辅助方式来推动。

    另外,最后一个部分是“智哥社区”,点进去就会发现有一些话题,很多人会进去参与讨论,这就很好地加入了互动性,没有人愿意对着干巴巴的微信机器人说话,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人收罗在一起,以你的平台来实现,这就能够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智哥”这个名字也在拟人化,就像“度娘”一样,感性化能够拉近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从微信营销的角度来看,前程无忧的“盈利为王”和智联招聘的“产品为王”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对比发现,“产品”才是企业的第一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做网站招聘的话,那你的网站一定要比别人强;如果做微信招聘,那你就一定要将微信做得细致化。

    你如何对待微信,微信也会以流量、用户量等这种量化形式来反馈给你,也许流量的变化也只能算是表象变化,但是它所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是:谁的微信用户体验更好,更能够得到求职者的信任,谁的流量自然就会稳步提升。

    传统的PC时代,智联招聘牺牲现有利润而加大产品投入,所以其流量能够赶超前程无忧,前程无忧专注盈利控制成本,其流量稳定,盈利超过智联招聘。

    但是,现在已经是微信时代,不再有“保守就会持平”的说法,一切都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关注眼前只会失去未来。

    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原本还相对平衡的博弈之中,加入了微信这么一枚棋子,自然就是得先手者定输赢。

    微信是你面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我经常看一些微信公众平台,记得在智联招聘的公众平台上读到了这么一个段子,我觉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曾有个月薪3000元的妹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我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3000元钱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8000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3000元工资时,先体现出8000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3000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8000元。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他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关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写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7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工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10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麦当劳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元钱,还连声道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既然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要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奠定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机会沾手切肉这种大活儿,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3000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3000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8000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5000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这个段子也并不是智联招聘原创的,网上流传得比较广,也就不知道原创是哪位高人了。我想表述的是,我们的人生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看起来似乎是与你现在无关的,但你不要忘了,在你身边的那些你所能听见所能看见的,一定是与你息息相关的。

    在无趣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微信去翻看一下“附近的人”,从他们的签名上看得出这个人大体的修养,有些人似乎是生理上缺点什么,有些人在喊叫着孤单寂寞,有些人抱怨着社会不公,有些人以无知的言语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但也不乏一些能够让人感觉到中正平和的人。

    在微信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选择跟自己亲近的人对话,或者不去和自己讨厌的人沟通,但是我们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在微信中地位的不平等。

    你有你自己的选择,你发代购、晒孩子照片、晒宠物照片、晒方向盘照片、晒美食照片、煲“心灵鸡汤”……

    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选择——拉黑,或者选择性无视。



    我记得我的微信里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觉得尽管缺少阅历也未必有多么好的能力,但他们总能够以正能量的方式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



    无需路过整个世界,你一样可以传递出你的信息,让更多的人去期待你、关注你。



    永远不要忘了,微信是你面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发表评论